歐洲國家通過歐洲共同市場和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建設,實現了經濟上的一體化,并通過歐洲聯盟(European Commission)走上了政治一體化的道路。同時,在歐洲職業培訓發展中心等專門機構的組織和推動下,歐洲各國在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的合作也在不斷深化。
2000年3月,歐洲議會通過的《里斯本戰略》提出,到2010年,要把歐洲發展成世界一流的、創新性、競爭力強、社會和諧的地區。
2002年11月,31個歐洲國家的教育部長與歐盟委員會共同簽署《哥本哈根宣言》,提出通過在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不斷加強合作,共同實現“里斯本目標”,啟動了歐洲職業教育與培訓走向一體化發展的“哥本哈根進程”。
2004年,各國教育部長在馬斯特里赫特舉行第一次集會,對“里斯本目標”的進展進行第一次評估,形成了《馬斯特里赫特公報》。
2006年,各國教育部長在赫爾辛基對實現“里斯本目標”的進展進行了第二次評估,形成《赫爾辛基公報》。
增強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吸引力是歐盟從《里斯本戰略》到“哥本哈根進程”及《馬斯特里赫特公報》和《赫爾辛基公報》等一系列后續文件所確立的教育與培訓政策重要領域及目標之一。
自1998年以來,歐洲職業培訓發展中心開始出版一系列研究報告,對歐洲范圍內與職業教育和培訓及技能開發相關的社會經濟背景、政策和未來發展等進行全面回顧,作為決策的依據。目前,報告已經出版到了第四輪,本輪的主題是“實現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現代化”,在這一研究主題下,一共有三卷報告,分別就職業教育與培訓改革的不同方面和角度進行論述。其中,由JohannaLasonen和JeanGordon共同撰寫的《增強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吸引力和社會形象》報告由歐洲官方出版機構于2008年在盧森堡正式出版。
報告認為,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吸引力在歐盟原有的15個國家都得到了增強,而在波羅的海、中東歐等一些新的成員國中,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吸引力卻下降了。報告還探討了歐洲國家增強職業教育與培訓吸引力所實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提出一些值得反思和未來研究需要關注的問題。
報告對于當下中國的職業教育發展來說,具有非常強的借鑒價值。中國正在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特別將“如何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作為職業教育的兩大重要議題之一在國內廣泛問計于民。在全球化和中國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前提下,這份歐洲報告的命題與思路對于未來中國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無疑是重要的政策和文本參考。
背景和現狀
(一)增強吸引力:歐洲職業教育與培訓發展重要目標近些年來,歐盟成員國和歐洲經濟區及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EA/EFTA)的國家都提出,要對他們的職業教育與培訓(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VET)體系進行改進,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經濟和社會環境。通過引進在內容和實施方式上更加靈活的課程、對先前學習進行認可的方法、新的證書和資格框架及對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進行改革,職業教育與培訓在歐洲獲得了很大的發展,適應了學生和受訓者的學習需求。
在歐盟新的10個成員國中,經濟壓力也迫使各國對教育與培訓體系進行充分的評估和改革,以應對某些共同的目標和挑戰。
《歐洲就業戰略》及成員國于2000年3月在葡萄牙里斯本一致通過的《里斯本戰略》提出一個非常宏偉的目標,即到2010年要把整個歐洲建設成一個強大的知識經濟體。而對歐盟27個成員國來說,最重要的行動領域就是實現社會穩定、和諧和就業增長。因此,加強對職業教育與培訓進行投資被作為終身學習策略中的最關鍵因素。歐盟在多個報告中都提到,勞動能力人口中資格水平較低仍然是歐盟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歐盟委員會2005年的報告《實現教育與培訓的現代化:歐洲繁榮與社會和諧的關鍵因素》中強調提高職業教育與培訓的質量和吸引力是未來面臨的重要挑戰。
使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更加開放、靈活、吸引力更強是歐洲經濟、就業和社會發展議程的一個主要方面。教育與培訓體系在發展勞動力和人類技能中發揮著動態的作用,在中等職業教育與培訓和高等教育及高等層次職業教育與培訓間形成并加強一些互相融通的路徑,被認為是改進教育與培訓體系的關鍵因素。而且,這也有利于為學習者———或者說所有的公民,提供更多靈活的學習機會,這些機會也有利于消除職業教育與培訓路徑中不利于人們繼續提升的障礙。
增強職業教育與培訓吸引力是歐盟從《里斯本戰略》到“哥本哈根進程”
及其一系列后續文件所確立的教育與培訓政策重要領域及目標之一。在《里斯本戰略》中,發展高質量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被認為是促進社會包容與和諧,增強公民流動性和就業能力及發展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2001年歐盟委員會發布的報告《未來教育體系的具體目標》又為在整個歐洲水平上實施《里斯本戰略》確定了共同行動領域,這些領域建立在三個戰略目標的基礎上:提高歐盟教育與培訓體系的質量和有效性,促進全民獲得教育與培訓體系的機會,使教育與培訓體系向更廣泛的世界開放。
為從整體上提高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成就和吸引力,2002年11月,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會議上,31個與會的歐洲國家和地區代表共同簽署了《哥本哈根宣言》,制定了合作提高職業教育與培訓成就、質量與吸引力的策略,拉開了實現歐洲職業教育與培訓一體化發展的“哥本哈根進程”的序幕。
2003年,歐盟理事會發布的《關于促進歐洲職業教育與培訓合作的決議》
為職業教育與培訓的質量保證、透明性和資格認證確立了具體措施。而在2004年早期歐盟理事會發布的《共同中期報告》中確定的重要領域之一也是提高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社會形象和吸引力。
2004年12月,各國教育部長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召開的第一次評估實現“里斯本目標”進展的會議上,強調了歐洲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的成就及各國實施終身學習戰略的緊迫性,會議發布的《馬斯特里赫特公報》與“哥本哈根進程”緊密相連,為各國職業教育與培訓發展明確了一些重要行動領域,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增強職業教育與培訓路徑對于雇主和個體的社會形象與吸引力,增強他們對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參與;實現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高質量和創新,使所有學習者都能從中受益,并使歐洲職業教育與培訓在全球具有競爭力;把職業教育與培訓同知識經濟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結合起來,特別是由于人口變化的影響,提升、發展老年工人的能力;滿足低技能和弱勢群體的培訓需求,以實現社會和諧,并增強他們對勞動力市場的參與力度;在各種教育路徑間建立更靈活的聯系。
很多學者也對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給予了較多關注。在一項研究報告中,萊納(LeneyT.,2004)提到了增強職業教育與培訓吸引力作為歐洲一個重要政策目標的重要意義,并指出,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吸引力與為所有人采取的從職業教育與培訓過渡到終身學習的措施的有效性相關。阿姆斯壯(ArmstrongR.,2008)也預計,作為一個政策目標,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吸引力及其相關研究將繼續成為未來歐洲職業教育與培訓主要的發展措施之一。
2006年12月,歐盟成員國教育部長在芬蘭赫爾辛基召開會議,會議發布的《赫爾辛基公報》對《里斯本戰略》的實施進程作出如下評估: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在歐盟范圍內不斷加強的合作已經證明是成功的,并產生了積極的結果。因此,這一戰略應該根據“哥本哈根進程”和馬斯特里赫特會議的精神繼續得到推進。職業教育與培訓應被作為終身學習的主要因素得到特別重視。為此,《赫爾辛基公報》重申了《馬斯特里赫特公報》中所提出的大部分重要領域,也更加強調了提高職業教育與培訓吸引力的重要性,提出要對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社會形象、地位和吸引力給予更多的關注,并提出四個重要工作領域:
形成重點關注增強職業教育與培訓吸引力和質量的政策;發展共同的工具,促進“歐洲職業教育與培訓區”和歐洲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加強各成員國彼此間的學習;讓所有相關利益群體都參與職業教育與培訓。為增強職業教育與培訓吸引力,《公報》特別強調要采取如下措施:在工作生活和職業教育與培訓間建立強有力的聯系,這一點在學校本位職業教育和對于雇員的工作場所培訓中都要強調;為職業教育學生更好地進入工作崗位提供更有效的指導;形成融通性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為學習者提供靈活、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并使其能夠持續接受繼續教育與培訓;強調技能的卓越性,如更多地發揮技能競賽的激勵機制;實現對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和機構的高效管理;認識到教師和培訓者的重要作用。
(二)歐洲職業教育與培訓吸引力的現狀在大部分歐洲國家,職業教育與培訓在年輕人中的吸引力都較強,特別是在男性學生中。2004年,在35個國家中,中等層次職業教育與培訓招生數占高中層次學生比例從9.2%到79.2%,差別較大;有20個國家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生人數所占比例都超過50%。
但在所有的國家中,職業教育與培訓對男性學生比對女性學生的吸引力都強,只有英國和瑞典例外,這兩個國家中女性比男性更多地選擇了職業教育與培訓??傮w來看,歐盟原有的15個國家實現了提高職業教育與培訓吸引力的政策目標;在2004年加入歐盟的10個新成員國中,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吸引力在進入21世紀的前幾年中卻下降了,如圖1所示。學生的畢業情況與招生情況顯示出同樣的趨勢。
以作為青年人進入一個獨立發展階段并對未來作出重要決策轉折點的中等較高層次(ISCED3層次,相當于中國的中等職業教育)為例,基于招生比例及作為吸引力先決條件的一些因素,如獲得職業教育的機會、晉升路徑、質量保障和生涯指導的一些特點,歐洲各國職業教育與培訓吸引力情況如表1所示。
職業教育與培訓和普通教育分別提供不同的學習環境和經驗。由于不同教育機構在地方的合作,一些國家可以同時使學生學習職業教育課程和普通教育課程,無論其是僅僅出于興趣或者為了獲得兩種文憑。大部分國家都只為學生提供一種普通教育或職業教育項目。
機會指所有公民在中等較高層次、高等教育層次和繼續教育與培訓項目中學習的機會和權利,即全民獲得終身學習的機會。就職業教育與培訓來說,就是指一個人有權利在中等較高層次和高等教育層次學習職業教育與培訓項目。
晉升(Progression)指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有從職業教育繼續向高等教育學習的機會。未來的教育機會可以是學術高等教育或職業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實施機構在歐洲差別很大。在一些國家,如奧地利、芬蘭和德國,職業教育學生畢業后獲得的晉升機會比僅僅具有學術教育文憑的學生要好。
相關概念和影響因素
為在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間建立創新性的關系,歐盟采取了包括從課程開發到教育體系改革等多種方法。作為西方工業界的一部分,歐洲國家在提升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吸引力和質量方面面臨一些相似的挑戰。另外一個問題是未來所需要的工作、資格和技能的類型,以及職業教育與培訓所提供的技能和資格是否與其適應的問題。在歐洲各國,盡管普通教育或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都不斷通過一定程度的合作進行改革,以適應知識社會的需要,但他們仍然建立在各國已有的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基礎上。
(一)職業教育與培訓吸引力的相關術語對于學生和家長來說,普通教育或學術教育傳統上普遍被認為是一種比職業教育與培訓更具吸引力的路徑,職業教育與培訓吸引力就是從這一角度出發被提出來進行討論的。然而,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吸引力在各國和在不同的社會群體間都是不同的,目前與職業教育吸引力相關的一些術語主要包括:
吸引力。吸引力是個體、群體及其家庭對某件事務偏愛的態度和相關行為。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吸引力和社會認可表現在以下方面:增加受訓者就業、生涯發展和晉升的機會;提供高質量、多樣化的學習環境,能夠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要和目標;公民或個體把職業教育與培訓作為自我發展的選擇;愿意對職業教育與培訓進行投資。
社會地位。希臘學者薩卡諾斯(Tsakarissianos,2008)指出,“社會地位是社會附加于一個人職位上的身份、認可、影響和聲望。即使社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會職位決定的,它卻常常在一個更廣泛的意義上被感知,涉及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可以被確認的幾個因素?!北緢蟾嬷?,身份或聲望指一種教育與培訓類型的社會地位,它是由年輕人后來生活中的發展機會和收入回報來衡量的。
職業地位。職業地位與一個職業的聲望有關,也與過去的階層衡量標準有關。
認可的均等性。在教育與培訓體系的背景下,認可的均等性是指靈活、透明的教育與培訓體系和就業市場為所有個體提供學習和工作機會,也增加了人們的生活閱歷,同時為所有人提供了有利于實現終身學習目標的恰當選擇。
人們已經通過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人群(性別、民族、社會階層)來分析認可的均等性,以此來檢驗資源分配和分流的結果。因此在未來,焦點應放在為所有的人提供與高質量生活有關的學習機會。
增強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吸引力是歐盟教育政策的一個重要目標。從此出發,吸引力是一個政策術語而不是一個理論概念。某些決定職業教育與培訓聲望的變量,如通過不同的教育與培訓路徑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也被認為有助于提高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吸引力。職業教育與學術教育認可的差異性也許能在基于傳統社會階層概念的職業地位中找到根源。
(二)職業教育與培訓吸引力的影響因素1.職業地位和聲望對職業地位的傳統研究主要基于這樣的假設———對職業的分類遵循了社會分層的模式。這一點是否會成為增強職業教育與培訓吸引力的障礙?早期的實證和理論分析都顯示,職業是個體獲得報酬的基礎,也是影響人們社會價值觀的根本因素。對于職業分類的實證研究是社會分層研究的一部分。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吸引力與社會經濟地位分層有關,而不是與職業地位分層有關。
一些社會學研究者認為,聲望較高的職業領域和更高的薪水對人們更有吸引力。由標準化地位量表所測量的職業聲望和地位為職業教育與培訓吸引力提供了一個靜態的畫面。在個體水平上,職業聲望越來越基于就業前景、薪水和自我成就實現的可能性。同時,一些體力工作和職業會帶來健康危險,其聲望可能較低。人們對不同類型教育態度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與特定職業崗位相關的形象。
2.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認可的均等性根據政治學理論,認可的均等性是認可的一個基礎原則,也是一個公正、穩定的政治秩序。根據這一原則,社會中的所有公民都應獲得認可和尊重。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間認可的均等性一直是歐盟教育與培訓政策的目標。
20世紀80年代歐盟實施的一系列職業教育與培訓計劃就涉及到通過教育與培訓政策促進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認可的均等性。
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或學術教育認可的均等性和由教育與培訓所帶來的社會報酬有關,因此,這一概念也和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吸引力密切相關。
這些報酬可以是社會地位、薪水、聲望及獲得繼續教育和生涯發展的機會。教育路徑不應限制公民獲得繼續教育和更高職位的機會。
20世紀90年代末期,在歐洲范圍內關于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認可均等性的研究較少,提高職業教育與培訓吸引力及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均等認可策略的結論主要基于一些合作計劃的研究結果,比較重要的是2001年開展的“16歲以后策略計劃”等。
“16歲以后策略計劃”確定了促進歐洲中等較高層次教育體系中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均等認可的四個改革策略:職業提升(vocationalenhancement)、互相豐富(mutualenrichment)、聯系(links)和統一(unification)。
職業提升強調職業教育內容的特殊性質及其與雇主的密切聯系。德國、奧地利、捷克和瑞士的教育體系都特別重視這一策略。這些國家通過維持和強化職業教育的特殊價值及其與普通教育平行分列的性質,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增強其對學生的吸引力。
互相豐富是通過鼓勵職業教育機構、企業和中等較高層次學校加強合作,在多種不同類型的學校,如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機構間建立密切聯系,其目標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及啟發性的學習方法和環境。芬蘭和挪威的教育體系是采取這一策略的典型,這兩個國家通過使普通教育路徑和職業教育路徑借鑒彼此的特色等措施,同時豐富了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減少了這兩種教育類型所面臨的傳統障礙,同時增強了對它們的認可。
聯系是通過加強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間聯系,而使二者更加平等,其主要措施是建立共同的證書體系,在兩者之間實行學分認可和轉換,使兩者課程具有共同的因素。英國和法國為使職業教育對家長和學生更具吸引力,就采取這一策略。
統一是在學生16歲以后的教育中,把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合并成一個統一的系統。瑞典和蘇格蘭的教育體系主要基于這一策略,其目標是為所有學生提供共同的學科,而拋棄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間的差別。然而,在行政管理的統一和學校項目模塊化后,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學生和教師間的差別依然存在。
總體而言,職業教育與培訓正日益成為所有教育層次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職業教育與培訓和普通教育特別是和高等教育之間的均等認可和聯系,需要通過一些創新性的戰略和工具在各層面得到加強。這包括對課程體系進行設計,使其吸引更多的學生獲得高水平的職業資格,從而增強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的創新性和吸引力。
3.職業教育與培訓教師的地位職業教育與培訓教師和培訓者是重要的學習促進者,他們的職業也為青年人提供了角色模型。因此,職業教育與培訓教師的地位也與職業教育吸引力具有一定關系。在歐洲不同的國家,職業教育與培訓教師職業的差別很大。一些國家制定了詳細的職業教育教師選擇標準,包括具有大學學習經歷和特定階段的相關職業實踐。而在另外一些國家,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可以自由招聘教師。然而,就資格而言,工作經驗和教育技能與普通教育教師等同,各國也都日益重視發展及拓寬職業教育教師的技能,以提高他們的資格。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社會聲望可以從職業教育教師的社會地位中得到反映,反之亦然。
對于職業教育教師和培訓者的吸引力,帕爾森(ParsonD.,2008)指出,認可仍然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如果沒有采取明確的措施,使人們能夠在不同的教育類型和教育行業與其他行業間進行對比、晉升和轉換,對職業教育與培訓的認可仍然是一個難以明確和有爭議的問題,特別是在那些所接受職業培訓的質量較差,并因此限制了公民未來生涯發展的國家。
職業教育從業人員的地位及其受到的認可程度在歐盟各成員國間差別較大。與其他歐盟國家相比,捷克、塞浦路斯、丹麥和芬蘭等國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教師享有更高的地位。在這些國家,教師的地位是與他們所從事培訓工作的聲望而不是工資聯系在一起的。相應地,職業教育與培訓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又確保了職業教育機構能夠招聘到合格的教師,這反過來也能提高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吸引力。
4.資格提升和晉升的機會資格提升的機會包括對雙重資格的選擇及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職業的聲望和有趣的學習環境也被認為有利于吸引青年人參與職業教育與培訓。從終身學習的視角看,青年人和老年人所選擇的教育類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和培訓能夠產生有利于其以后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進行繼續教育與培訓的透明和靈活的能力。三個標準———個人能力、教育流動性和職業流動性,是檢驗職業教育與培訓和其他教育路徑相比是否具有吸引力的最重要因素。
數據也顯示,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公民的平均工資水平有所提高,而失業風險同時也有所下降。如果職業教育與培訓這一教育路徑能夠同樣使人們在教育和職業生涯水平上獲得晉升,職業教育與培訓也會受到人們的認可。
提高教育成就能夠為積極的公民參與和就業提供最好的前提條件,從這一理論基礎出發,改善從中等職業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升學路徑,同時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增加人們獲得繼續學習的機會,職業教育與培訓就能和其他教育路徑具有同樣的吸引力。
5.其他因素除了以上因素外,在歐洲不同的國家,家庭背景都對青年人的教育和生涯選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職業社會化和社會結構再生產理論也表明,家庭在傳遞價值觀和態度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如芬蘭和瑞典,兒童時期形成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概念及特定的職業模式會影響他們以后的生活,家長的教育和職業背景及其對不同發展機會的態度對其子女義務教育后的路徑選擇具有重要影響。此外,除了平等政策及其實施外,相關的生涯指導和職業教育與培訓質量也能提高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吸引力。
政策措施
為了從一個整體視角獲得歐洲國家怎樣推進《里斯本戰略》的全景畫面,本部分選擇歐盟成員國、歐洲經濟區國家和歐盟候選國一些有代表性,旨在提高職業教育與培訓吸引力及其在社會公眾和雇主中社會地位和形象的政策案例進行介紹??紤]到各國評估和改革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的步調及各國職業教育與培訓的背景和歷史不同,因此,盡管在關于《馬斯特里赫特報告》的研究中已經指出,歐洲各國之間的合作正在發展,以努力實現《里斯本戰略》提出的目標,但相關報告的指標也顯示,各國在職業教育與培訓改革中特別強調適應他們本國的傳統、環境、挑戰和目標。這意味著成員國在推進“哥本哈根進程”中,其重點關注領域存在很大差異。萊納(LeneyT.,2004)開展的研究發現,歐盟成員國都努力提高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吸引力及靈活性,主要采取如下措施:實現職業教育與培訓項目和課程的現代化(13個國家);建立國家資格制度或國家資格框架(7個國家);建立能力本位項目(11個國家);增加職業教育學生進入高等教育的機會(7個國家);提高職業教育與培訓的質量(5個國家);實現職業教育與培訓項目和路徑的多樣化(4個國家);把職業教育學科納入到普通教育項目中,同時把普通教育學科納入到職業教育項目中(9個國家);加強信息、咨詢和指導活動(8個國家)。
(一)增強個體獲得職業教育與培訓及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晉升的機會本部分特別論述了各國從公民個人、企業等角度出發,采取的提高職業教育與培訓吸引力的措施,包括加強職業指導,使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更加開放并與工作生活建立更密切的聯系,促進對非正式學習(non-formallearning)和不正式學習(informallearning)的認可,等等。
1.加強生涯或職業指導和咨詢2005年,比利時、丹麥、塞浦路斯、捷克、法國、德國、立陶宛、馬耳他、挪威、波蘭、英國等國家向歐盟委員會提交的報告中都指出,改善生涯指導和咨詢體系對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并提出三種指導和咨詢類型:
向中等較高層次教育過渡的指導,中等教育或高等教育畢業時的指導及成人指導。
挪威教育部引進一種制度,為促進學生向中等后教育過渡提供咨詢服務,主要措施是為他們提供一些專業化發展和實踐活動方面的信息,以增加他們的選擇機會。當學生在初中階段時,就可以選擇學習一些高中層次的科目,以促進從初中向高中階段的順利過渡。同時,這一新的制度鼓勵咨詢者的專業發展,并為教育與職業指導建立地區合作網絡。其目標就在于增加學生在中等較高層次教育階段選擇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的比例,并從總體上提高學生的教育成就。
自2003年以來,愛爾蘭建立了完善的生涯指導體系,其措施包括在2004年6月,國家教育和科學部與企業、行業和就業部建立了國家指導論壇,以促進指導機構間的合作,發展終身生涯指導體系。委員會成員由政策制定者、實踐者、培訓者、社會合作伙伴、家長和消費者各方代表組成。近來,教育與科學部還在學校課程中設置了生涯指導模塊,并為此配備專門指導教師崗位。在國家教育指導中心的支持下,還為成人發展了近40項生涯指導計劃,以幫助成人通過參與掃盲項目、社區教育和職業培訓計劃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
法國2006年建立了國家生涯指導委員會,目標是為公民進入勞動力市場、升學或接受培訓提供有用的信息。
委員會由教育、培訓、就業團體和地區服務機構等多方代表合作建立。
總體而言,各國普遍認為,職業和生涯指導沒有隨著近來職業和就業的發展而得到同步更新和發展,這造成了為學生提供信息的不充分;另一個問題是要保障從終身學習的角度出發為學習者提供職業指導,提高所提供信息的質量,同時對年輕人和成年人都提供指導,使他們對獲得的學習和工作機會作出評價,從而對走哪條路作出更明智的選擇。
2.使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更加開放,并對個人需求作出反應在過去的20年中,使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更加開放,在中等教育中為學生學習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發展更多結構性的路徑,實現不同教育路徑間的滲透性,同時為他們提供更多和更好的轉學和升學機會,滿足個人的特定需求,是各國提升職業教育與培訓吸引力的最重要舉措。其中一個最關鍵目標就是確保學習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不會進入死胡同,而是具有多種發展可能性的教育路徑。從各國采取的措施可以看出,在早期進行一些改革及采取相關措施確實能夠增加青年人通過不同路徑完成中等教育的數量,也能夠促使技術或職業資格持有者進入高等教育繼續深造。綜合來看,各國采取的措施主要圍繞如下5個方面。
第一,增加所有人口學習和獲得資格的機會。
整體來看,各國主要采取兩種類型的方法:使某一年齡群體人口學習一種綜合課程;專門設立中等層次職業教育與培訓;將重點集中在繼續職業培訓上。
為增加14~19歲人口同時獲得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機會,英國對課程體系進行了改革,強調靈活性,使課程體系適應個體的需要,為所有年輕人提供充滿挑戰性的項目,為其關鍵能力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使學業不良者重新學習。在芬蘭,年輕人可以同時選擇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來滿足他們的個人需求,并同時獲得兩個資格。這也是對所有年齡段人群采取的一種方法,不需要將學生分流,而是讓他們自己作出選擇。已有研究指出,芬蘭在國際數學和科學成績測驗(PISA)中取得的較好成績是與其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一體化的體系中,學生對自己教育路徑的選擇權較大有著密切關系的。此外,芬蘭還建立了一種制度,從學生中調查他們對勞動力市場培訓的想法,然后將學生的意見集中起來,提供給繼續教育機構,以提高其所提供培訓的質量。這說明,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權和支配權在增強職業教育與培訓吸引力的過程中發揮了一定作用。
第二種方法將焦點只集中在職業教育與培訓上。瑞典為所有參與學習項目的學生都頒發中等較高層次教育證書,同時拓寬了中等較高層次教育的課程模塊,在核心學科和專業化的職業學科間加強了連貫性,并把這與高級職業教育與培訓(Advanced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AVET)的發展聯系起來,高級職業教育與培訓現在已經成為瑞典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并與企業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其課程有1/3是在工作場所實施的。瑞典還在中等較高教育層次引進現代學徒制,作為與學校本位路徑平行的另一種選擇。自從2000年以來,德國雙元制體系納入30個新職業的培訓,并對其他94個職業的培訓進行了更新。德國增強雙元制培訓體系吸引力的另一項改革是進行立法,對在國外完成的職業培訓課程進行認證,促進學生在國內外的流動。
第二,發展靈活和個性化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路徑。
在過去的20多年中,發展靈活和個性化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路徑被作為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及提高年輕人和成年人學習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機會的一個關鍵因素。主要措施包括發展多樣化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路徑,加強課程實施的靈活性,特別是對于重新接受培訓的成年人,使所提供的學習方式能夠適應他們的生活和工作風格,使其在工作、生活與培訓間實現平衡。
波蘭把發展繼續教育作為職業教育與培訓現代化戰略的核心,包括發展新的職業和國家標準,實現課程模塊化等,目標是為中等職業教育與培訓證書持有者提供更清晰的生涯路徑。靈活性在斯洛文尼亞職業教育與培訓政策中也是一個重要方面,主要措施是開發一些過渡課程,并提供繼續教育與培訓。
過渡課程持續一年,使學生能夠在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與培訓間互相轉換。完成普通高中課程的學生可以轉換到職業課程的學習中,那些獲得一個職業資格的學生也可以轉換到普通高中課程的學習中,參加大學入學考試,獲得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不同教育路徑間的滲透性也是德國《職業培訓法案》的核心,其措施是開放不同的職業培訓和高等教育機構,以吸引較高學術成就的年輕人學習職業教育課程。
挪威和丹麥近來采取的措施特別強調地方自治性和個人選擇性。在挪威,為減少輟學率,提高中等較高層次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的畢業率,在中等較高層次教育上為職業教育與培訓路徑建立了一個基于廣泛基礎的更靈活的框架,使學生個體、學校、學徒、培訓機構和工作場所都能從中受益。目標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實現終身學習的必要基礎,在培養文化和道德素養的同時發展基本技能。在對先前學習進行評估的基礎上,丹麥所有的學生都有權利獲得一個個性化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規劃,并實現相關的學分轉換。
第三,實現教育與培訓體系不同部分間的轉換。
具體措施集中在為已經屬于職業教育與培訓路徑中的年輕人和成年人提供發展路徑,增加他們在平行(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和垂直(進入高等教育)教育體系間轉換的可能性,主要有兩條途徑:
比利時和德國分別采取相關措施,使公民在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間的轉換更加順暢。德國通過發展職業模塊特別強調中等教育體系的融通性,強化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間的聯系,實現了二者間的互相滲透。比利時對課程進行了重要更新,以消除在普通中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間轉學的障礙。
其二是為學生獲得中等較高層次資格創造兩個或兩個以上路徑。以法國和荷蘭為例,這兩個國家學校本位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和學徒制路徑都可以獲得相同的資格。羅馬尼亞和西班牙為中等較高層次資格設立了不同的路徑,而斯洛文尼亞在中等較高層次設立了兩種文憑,一種是普通教育,另一種是職業教育??肆_地亞在中等職業教育的末期制定了新的考試制度,其目的是為學生進入高等教育作準備。
第四,增加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學生進入高等教育的機會。
增加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學生進入高等教育的機會多年來已經成為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一些國家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從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升入高等教育的制度,如塞浦路斯、丹麥、捷克、法國、冰島、荷蘭和英國等。
丹麥采取的一個重要政策是在整個國家的初始職業教育與培訓、成人職業培訓與短期高等教育間實現學分轉換。英國專門為職業高等教育(VocationalHigherEducation)設立了一種基礎學位(FoundationDegree),與高級技師相當,提供雇主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就業技能,這也是接受學徒培訓或其他工作本位學習路徑年輕人的一個主要升學路徑。目標是增加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升入高等教育機構的機會。芬蘭的政策也是持續改善那些職業教育路徑學生進入高等教育的機會,措施是增加了同時持有大學入學考試和職業資格的中等教育畢業生的數量。 |